
心闲物物幽创盈配资,心动尘尘起。此句出自宋代词人向子諲的《生查子·与王丰父、郑曼卿兄弟嵩山道中》。全词为:月在两山间,人在空明里。山色碧于天,月色光于水。心闲物物幽,心动尘尘起。莫向动中来,长愿闲如此。
向子諲(1085-1152),字伯恭,号芗林居士,临江(今江西樟树)人。北宋末至南宋初官员、文学家。曾任淮南转运判官、京畿转运副使等职,金兵南侵时坚守城池,后隐居不仕。其词风清雅婉约,善借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,代表作多收录于《酒边集》。
心闲物物幽:当心境闲适、宁静时,外界万物皆呈现幽深静谧之美。"幽"在此不仅指环境静谧,更强调主体心境的平和,使自然景物在眼中衍生出深远意境。
心动尘尘起:一旦内心波动,尘世的纷扰与喧嚣便随之而生。此句揭示心理投射现象——心境变化直接影响对外界的感知,心动则万物皆动。
展开剩余71%中国哲学强调"心造境",认为外界景象是内心状态的映射。向子諲通过对比创盈配资,阐明心境对物境的主导作用:以澄明之眼观物,万物皆显幽静本真(如王阳明所言:"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")。欲望扰动下,连细微尘埃亦显喧嚣,暗合佛家"相由心生"之理。
呼应《道德经》"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",强调静心对驾驭欲望的重要性。向子諲主张在动态世界中保持内心定力,通过"闲"化解"动"之纷扰。
向子諲历经北宋灭亡、南宋偏安的动荡,官场沉浮后选择隐居。此句或暗含对乱世纷扰的厌倦,及对超脱尘嚣的向往,体现宋代文人"穷则独善其身"的精神传统。
此词作于向子諲南渡后隐居期间,或为与友人王丰父、郑曼卿兄弟同游嵩山时所作。嵩山道中的月夜清景,触发其对心境与物境关系的哲学思考。向子諲在金兵入侵时坚守城池,后因政治失望归隐,词中"莫向动中来,长愿闲如此"或为对过往动荡生涯的总结,亦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。
向子諲词风清雅,善用白描手法勾勒自然意象,此词以月、山、水为背景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,体现宋词"以清空胜"的美学追求。明代胡震亨评其词"气象清远,心悰孤寂",与孟浩然"垂钓坐磐石,水清心亦闲"的隐逸诗境相通,皆以自然之静写心之闲。
"心闲物物幽,心动尘尘起"是向子諲对心物关系的精妙概括。在嵩山月夜的空明中,他以词笔勾勒出两重境界:闲时,心如止水,万物皆显幽深本真,山色与月色交融成一片澄明;动时,心潮涌动,尘世纷扰如尘埃般纷至沓来,连最微小的动静亦被放大。
此句融合道家"心斋"与儒家"安贫乐道"思想,主张通过内在调适实现对外界纷扰的超脱。向子諲借自然之景抒发人生感悟,既是对个人际遇的回应创盈配资,亦是对乱世中知识分子精神出路的探索。其"长愿闲如此"的期许,不仅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,更是一种在动荡时代中坚守内心宁静的生存智慧,体现了宋代文人"以清静心看世界"的精神底色。
发布于:福建省米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